找到相关内容574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神圣化还是世俗化——佛教慈善何去何从?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慈”是“爱”的意思。孔颖达疏《左传》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业”;又曰:“慈为爱之深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解释道:“慈,爱也”;亦谓“上爱下曰慈”。又如《北史.崔光...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1596092.html
  • 广仁寺法脉源头——格鲁派的教义

    ,通过闻、思、修作为手段,在戒、定、慧中磨练,逐步升级,最后达到求解脱的目的。所学各种典籍均有详细注解,贯彻大师的思想体系。这就创造了格鲁派的理论基础。各学院中还有规定的考试制度,学成给以学位职称。 ...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2296115.html
  •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

    常借助于一些道术医方来拉拢信徒,扩大佛教的影响。例如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载,最早来华的译经大师安世高就是“外国典籍,莫不该贯,七曜五行之象,风角云物之占,推步盈缩,悉穷其变。兼洞晓医术,妙善针脉,...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8335396352.html
  • 印顺导师佛学著作简介

    上座部和大众部分裂以后,那是“部派佛教”。三者合起来,就是“佛法”。现在笼统的讲,就是“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经过结集以后成立的经、律,就是原始佛教集成的典籍。不过,这都是慢慢累积而成。像律部,那...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7271396484.html
  • 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竺朔佛等都于汉末桓、灵之际来到洛阳,相继译出了分属大乘和小乘的阿毗昙学、禅学、般若学以及释迦牟尼传等多部佛教典籍。稍后,在汉灵帝、献帝之间,又有支曜、康巨、康孟祥等来洛阳从事佛经的翻译。最初的翻译并...所依据的基本典籍。《四分律》在后秦时由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共同译出后,直至北魏时的法聪、道覆等才专事弘传。后又有慧光作《四分律疏》,此学才大盛。慧光已判此律为大乘律,唐代道宣更认为此律内容应属大乘,并据此...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7485796901.html
  • 柏林收藏的回鹘语文献及其研究概况

    属于更晚时代的只有几件用回鹘文草体字写成的佛教典籍和一些署有年代的文件。   吐鲁番回鹘语文书的特殊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们是继鄂尔浑—叶尼塞碑铭之后我们可以见到的最古老的古突厥语文书。因此,他们对研究...

    茨默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2050697088.html
  • 回鹘文《金光明经》及其忏悔思想

    就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故由蒙古佛教徒来抄写这种文字应是不无可能的。不管这些书手是回鹘人还是蒙古人,该写本之存在,本身就证明了回鹘佛教典籍在河西地区的影响之大。 至于该经的翻译时代,学术界众说纷纭。...

    杨富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2054997100.html